半岛.体育文化人物 俞孔坚:生态设计20余年初心不改俞孔坚发现城市雨涝的核心在于,采用硬性灰色的办法,将水直接排入管道,使许多城市一面面临季节性暴雨带来的雨涝,一面却不得不面临雨季过后的干旱。以北京为例,每年地下水下降1米,与此同时,每年排掉10亿立方米的水。经过一系列试验,俞孔坚发现,一个城市只要拿出10%-20%的土地,就可以建立一个可以自蓄的生态雨洪管理系统。2012年,俞孔坚利用海绵理论所做的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半岛.体育,经过媒体反复报道,引起政府高层关注。2013年,“海绵城市”很快就变成一个全国口号,建设部随即颁布相关准则,成立海绵城市技术委员会,并确立了第一批16个、第二批14个试点城市,一个海绵城市的运动随即掀起。2018年12月《科学美国人》发表有关“海绵城市”的专题评论,如此评价俞孔坚:“世界范围内,城市规划专家半岛.体育、水资源管理专家、生态学家和景观设计师发起了旨在恢复自然水循环的全球性运动半岛.体育,俞孔坚正是这场运动的先锋人物。” 并把俞孔坚称为“海绵先生。”
在俞孔坚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的著作《生存的艺术》中,他引用了半个多世纪前景观设计学教育家佐佐木的一句话:“当前,景观设计学正站在紧要的十字路口,一条路通向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领域,而另一条则通向肤浅装饰的雕虫小技。”俞孔坚选择的无疑是前者。俞孔坚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景观设计学框架和“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理念。他试图让景观设计学在包括洪水管理、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土地保护和管理等“更为紧迫的环境问题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1997年回国以来,俞孔坚领导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及土人设计团队以中国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提出城市建设需要一场“大脚”,复兴中国传统农业智慧,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系统构建了“海绵城市”理论与方法,探索用生态学原理和景观设计学的方法进行城市防洪和雨洪管理,建设水韧性城市,进行生态水净化和生态修复。他领导的团队实验设计了一系列可复制的工程范例,并应用于1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和生态修复工程之中。浙江省的首个“五水共治”样板工程,全国“城市双修”的首个试点城市三亚的一系列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工程,上海的世博会后滩公园,天津的桥园,广州的海绵城市规划,中关村的一系列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等等项目都成为了业界著名的景观案例;有20多个作品被收入欧美大学专业教材。其在这方面成果也赢得国际认可,201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6年被意大利罗马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为弘扬中华文化,表彰华人文化精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自2009年开始,依年度评颁“中华文化人物”。评颁对象为在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文化活动和促进文化产业方面成就突出之海内外人士。到今年已累计表彰海内外杰出文化人物百余人,成为全球华人文化圈的年度盛典和精神标杆。
今年特别推出“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人物建筑篇”, 以表彰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建筑文化领域贡献突出的建筑师。2019年1月8日,一起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建筑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