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城市公园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一份关于公园的书单日前,第一财经1会员专享活动“行走城事:公园的变迁”主题沙龙在上海大隐精舍举行。上海城建档案馆馆员曹伟、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虹口区和平公园展区策展人杨丹和卅吞设计创始人、建筑师黄晓晨分别从历史、艺术和设计三个角度聊了公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此次沙龙中,三位嘉宾应邀各自推荐了一本关于公园的书,加上第一财经《行走城事》栏目的主题推荐书,组成了一份为读者特供的“公园书单”。
曹伟在上海城建档案馆工作,曾是杂志记者,业余则是一位历史类自媒体创作者和城市漫步爱好者,足迹遍及上海市区和郊区的诸多历史地标。他推荐的《上海园林志》,出版于2000年,是上海市系统性修志期间出版的一部作品。这本书厚达732页,116万字,出版定价200元也能一定程度地说明其“分量”。作为一部“园林志”,它把公园和当时上海的私家园林、城市绿化建设项目等,均作为修志对象。
曹伟认为,这本书除了依托官方历史档案,内容很详实外,还编入了对研究者而言非常有价值的公园平面图,并配有从公园建立到书籍出版时为止整个时间跨度内的文字资料。
以书中对和平公园的介绍为例,公园平面图不仅对研究者来说是一份其他渠道很难取得的资料,对普通读者来说,也会勾起一些有趣的童年回忆。平面图上标明了当时设在公园内的动物园的各个展示区域,猴子、梅花鹿、狮子、老虎分别在哪里,一目了然。“我小时候站在笼子前面看这些动物的场景,马上就浮现在眼前了。”曹伟说。公园作为一类城市空间,有自身的生命周期。《上海园林志》不仅对很多公园的始建、更迭、现状都以时间顺序作了完整记录,而且对消失的公园也有记录。这对当前citywalk风潮下去公园看到的现状,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比如现在位于延安西路的天山公园,1959年建成时叫法华公园,因位置偏远、景观河设施简单,游客太少,1965年改为国防体育公园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依托园内的湖,开办长宁区民兵泅渡训练基地。改革开放后,随着周边居民增多,公园经过园景改造后重新开放。
刚刚完成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虹口区和平公园实践案例展策展工作的杨丹,是一位有影视和建筑背景的策展人,曾在西岸美术馆工作。她与团队聚集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的资源,在刚完成改造更新的和平公园呈现了一场持续约两个月的展览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
公园对艺术创作来说,既是一个未来无限大的场所,也是一类历史悠久的传统展示地。杨丹从艺术的视角推荐了一本意大利著作《Guide to the Pavilions of the Venice Biennale since 1887》(1887年以来的威尼斯双年展展馆指南)。“如果说哪一个公园汇聚了世界上最多、最密集的艺术作品和建筑,非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的主展区莫属。”杨丹介绍,威尼斯双年展有两个主展区——花园(Giardini)和军械库(Arsenale)。花园是1895年威尼斯双年展创立以来的主展区,有29个展馆作为常设的国家馆,展览非常密集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这本书介绍了花园展区每个展厅的历史变迁,什么时候开始举办展览,哪些年份有过重要的变化,等等。这些展馆中有很多是大师之作,比如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芬兰馆、约瑟夫·霍夫曼设计的奥地利馆,以及生于威尼斯的建筑师卡洛·斯卡尔帕的作品。还有一座外形类似书的展馆,作为专门的“艺术家与书本之馆”。这些建筑多为1960年代之前建造,年代感鲜明,建筑与绿地、海岸一起呈现出轻松自如的环境。
卅吞设计创始人、自称“孩子王设计师”的黄晓晨在沙龙中以“好玩”为线索,介绍了多年来观察、踏访、设计“口袋公园”,实践“儿童友好就是对所有人友好”理念的见闻感受。当前大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大中型公园的服务半径有限,更多居民利用口袋公园、街旁绿地等比较小的场所来健身、休闲。
黄晓晨说,依据行业规范,公园应该具有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的功能,需具备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向全社会开放。而在现实中,由于条件的制约,人们经常遇到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也就是所谓“街旁绿地”,但这样的地方往往“没那么好玩”。口袋公园含义宽泛,具有一定传统公园特征的小型开放空间就可以算,即便功能并不完整,能让人感到放松、好玩就行。
在澳大利亚建筑师安格斯·布鲁斯的《口袋公园》一书中,口袋公园是能为周边居民或游客提供安全、怡人户外环境空间的地方,也满足很多功能需求,比如成为小型活动空间、儿童娱乐空间、与朋友一起休闲会面的空间、职场人士的午休空间等。书中认为,口袋公园为人们提供了城市喧嚣生活的“避难场所”,也提供了更多的休息与休闲机遇。
安格斯·布鲁斯是HASSELL景观事务所的主创设计师之一,也是景观建筑设计部门的主管,有25年的从业经验,做过城市规划设计、公园和广场的设计、大型绿色基础设施设计、亲切小巧的绿色屋顶等小型项目。
黄晓晨认为,《口袋公园》对口袋公园的定义是比较全面的,提供了非常多的国内外口袋公园案例,配以简明的说明文字。这些口袋公园案例,最小的不到500平方米,最大的几千平方米。口袋公园设计与建设的关键是,这种场所可以更密集、像小斑块一样出现在城市里,是人们一出门就可以遇到的,因此,它能较好地服务周边居民。响应适老化和儿童友好的需求,好的口袋公园应该具有一些相应的功能,成为社区配套服务场所。
第一财经阅读周刊曾在4月介绍了《公园北京》一书,并专访了该书作者、中山大学林峥副教授。这本书从时间顺序和历史逻辑梳理了北京公园的变迁历程,其中既有传统园林转型而成的,也有因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求而新建的。公园记载了特定时期的文化激荡,成为解读城市文化的一面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0月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出版的《公·园》,也颇值得一看。它并非正式出版的图书,而是2020年9月26日~12月23日在多伦美术馆举办的同名展览的记录册。以学术主持顾铮、策展人施瀚涛为首,展览邀请了14位(组)艺术家,并纳入了特别项目“没有围墙的公园”,以影像、声音为主,呈现了上海公园公共生活的一段历史,表达了人们对公园功能和文化叙事的理解。“去公园”,成为一种方法,象征着在不确定的时代走出新的一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